你那么文艺,却还是没有爱人
曲名:花のように
艺人:松隆子
专辑:花のように
年代:2001
风格:流行
介绍:日本最具艺术气质的女优——松隆子的经典之作,温暖女声治愈系。
【文】你那么文艺,却还是没有爱人 BY和菜头
书籍、电影、音乐、旅行、摄影这些东西可以很便当地让生命充盈起来,但是却无法帮你找个人一起过情人节。相反的,它们本身还可能是一种障碍,让你长期卡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出不来。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在丰富你的个人感知。
而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
一把心锁哪怕落满了灰,它对世界也依然有所期待。这是命中注定那样的事情,因为既然可以领悟世界上如此之多的美,也自然对什么是生活,自己应该如何存在有着更为苛刻的标准。
如果是在古代,一个人怀着这样的期待,如果又有那么一点智慧,多半会选择静默内省,尤其是当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公义也绝非道德的世界上时,沉默有助于内心世界的平衡。而在今天,这种内在平衡并不存在。
我们活在比较级里,世界是动态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静默内省缺乏明确的指向。少有人会在睡前问自己:我是个好人么?我今天是否做了应做之事?更多人会问自己:我是否比昨天更富有了?是否比昨天更强力了?自己活在比较级里,那么只有最高级才能出现在情人节的餐桌前。而谁也都知道,这是全然不可能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理由,活在比较级里的人对自己的不完美不能释怀,也就不能放松对别人的要求。要觉察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似乎人人都那么觉得。
而有些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蔓延,就像是这篇博文,从第一段开始就很小心地加入了大量消极和否定意义的字眼,等读到第三、四段的时候,大概少有人会觉得情绪振奋昂扬,而是开始皱起眉头做出严肃思考的样子。对自己是个暴君的人,也会是周围人的暴君,而前者被视作自我克制的高贵体现,暗示着某种成功的潜质。
没有人喜欢活在别人的批评和挑剔中,他们会远远逃离开去。所以,要么是你远远逃离别人,要么是别人四散而去。刚好两个人都站定不动,那真是很凑巧的事情。
读了太多书,看了太多电影,听了太多音乐,走了太多旅程,拍了太多片子的人在社会里负责讲故事,因为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是有故事的人。没有人会主动否定自己,因此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会反复言说:感性是好的,复杂细腻的内心是值得推崇和赞美的。这在美学上是对的,因此而带来的误解也是巨大的。
什么让生活美好起来?乞丐经过门口,站在门口的人立即转身取来一个馒头送给他,这是美好的。而这样做的人,只是凭借内心最简单的判断就可以做出决定、产生行为,而不会心潮起伏,念头来回几次,事后含着热泪写下几千字的博文。送馒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人们就是看不到,因为当时大概没有夕阳也没有天涯,事情很容易从记录先哲智慧的字里行间掉落下去。
所以,自己的世界里荒芜一片是有原因的。要么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让人畏惧退避,要么是目光的仰角太过高远,固执地把爱情这种小事当作了革命。
而幸福纷纷扬扬、琐碎微小,只有迎着光、低下头才能觉察。
说到心坎了
不是没有期待 但更多时候还是习惯在个人的世界里呆着 这也是种病
之前我一直是个挑剔的人,有些文艺气质,的确像这篇文章里说的锁槽一样,非要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否则开不了门,所以大学从来没恋爱过。但是后来发现呢,其实想让门开,不一定要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门是可以自己开的。两个文艺的人在一起并不一定会走到最后,给彼此一个尊重对方的空间,在这里不断成长,珍惜也可以看到美好的明天。把感知单纯运用到文艺里面才是正道,和爱情联系在一起会担心变味儿。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在德国文艺是个褒义词,青年男女都在追求文艺,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文艺却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一说起文艺会被嗤之以鼻。
前段时间看到邵夷贝的采访,提到关于“文艺青年”的,我觉得她说得挺好。
乐童音乐:现在“文艺青年”这个词好像逐渐被大众赋予了一些贬义的成分,从今天来看,你怎么理解这个标签?
邵夷贝:一开始我不喜欢被这个标签,认为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过于偏颇和局限,自认为自己不仅仅“文艺”一个特性。后来逐渐理解了,快消社会,大家都时间有限,为了能让听众方便辨认,我们就像超市的商品一样在大众媒体的平台上被分类摆放了。真正喜欢和愿意深入了解我的音乐的人,不会受这些标签的影响。
我从最初的排斥到现在的全盘接受,还因为我认识到“风花雪月”、“小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谁都知道生活不易、现实有些肮脏,而喜欢文艺的人能够在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然追逐精神层面的美好,我认为是更强大的人。
而且“喜爱文艺”是一种类似染色体的东西,是天生的。不管你是个宇航员还是个银行职员,如果喜欢文艺,天然会被文艺作品感动、会从中找到能量。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各行各业的文艺青年,我认为文艺青年天生对美感和好的事物有需求,因此相对善良无害,我更愿意接近他们。
嗯,说的不错,很赞同。
找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
不是雪上加霜麽
负负得正。。。
幸福纷纷扬扬、琐碎微小,只有迎着光、低下头才能觉察。
感知与爱情并不相悖,若没有感知,我们还如何爱情?可当我们在爱情中注入了太多琐碎的感知,爱情就变得不可忍受,而太注重个人内心丰富、细腻的表现与感知,无疑会加重彼此间的隔阂,导致爱情的决裂。
怎么解?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理解不来。
继续你的文艺,多好
生活中的事 都是小事 不外乎爱情 但是正是一件件小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就像是从树冠投射而下的细碎阳光 在最合适的温度 给我们全部的温暖
难怪没有爱人,会有吗。。。。
幸福纷纷扬扬、琐碎微小,只有迎着光、低下头才能觉察。
我也最喜欢这句话。相信美好幸福温暖的字眼
为什么都播不了呢
即使如此,依然故我。这是生命内在的需要,但我总觉得也有人即使内心充盈但对幸福依旧感知点滴就会快乐,这是我的人生观啦,还是简单点好~~
感知越是丰富,人的情感也就越是细腻复杂。感知就像是在钥匙上开的槽,槽口越多,对应的锁也就越是复杂,谁也不能轻易打开。嗯嗯
固执的把爱情这件小事当作了革命。说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