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

灵魂遭受侵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缓慢地、阴恻恻地、一点一点地侵蚀我们的内心,最终,那个我们认识的最真实的自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这是一种始于孩童时期,然后不断蔓延、传播的疾病,在女性当中尤其严重。其症状包括:失去力量、失去本真、失去声音、失去视觉。灵魂被侵蚀,本质上是对我们内在认知的抹杀。每当我们苦苦压抑内心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就在一点点侵蚀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本心。——沙法丽·萨巴瑞《女性的觉醒》


曲名:生活在别处
歌手:陈婧霏
词曲:陈婧霏
所属专辑:陈婧霏
发行年代:2020
风格:流行
介绍:声音,从来不是陈婧霏作品的唯一表达。

时间,可以遗忘与回溯。空间,可以探索与超然。

在首张全词曲创作的同名专辑《陈婧霏》中,她用声音来连接不同时空,完成一场用音乐解构电影跨界实验。跳脱传统词 曲的2D音乐表达,她以歌曲为银幕,以声音和器乐为框架,把词句切分成光影,观点和意象交织为载体,用十部“无画之映画”,呈现出“欲望之船”于“时间之海”探寻「彼岸」的电影旅程。

其中有呼唤,有犹疑,有试探,有决心。诗人说人生像烟花般灿烂,小说家说青春落幕后仍残余敏感,演员说无人在意面具背后的悲喜。

时间从不停止,生命终将走向衰退与消逝。而她的答案是回望。在这些作品中隐含着同一个宣言,即“相信未来在过去” —— 一定有那样的黄金时代,美与自由依然保存着真诚和野性的生命力。在这个被前置摄像头支配,贩卖着各类焦虑和数据的当下,“复古”不仅能提供方法论,更是一种必要。

这也是一张献给艺术与生命力本身的专辑。从《我的孤独认出你的孤独》戴上面具登台,赴《消亡史》的浪漫刑场,最后于《生活在别处》梦醒,象是一场庞大高潮到来之前的一次次预演,完成了艺术成长。用导演式的思维,创造了的一个深邃、梦幻的光影世界。

十首歌,十个片场,十个幻梦与现实。她相信,于花絮与成片间的暧昧时刻,纵情与清醒间的恍惚地带,过去与未来的交载磁场,一定存在一个独立 于现实之外的“别处”,那里投映着新的诗意,揭示着生命的真相。

欢迎走进陈婧霏的人生片场。(网络整理)

试听链接 →

歌词:
We are not in the world the true life is absent
The place in which I'll fit will not exist until I make it
An artist of the purest kind
A poet with no poems
A musician with no tones
My life is my work that I devoted all my love to it
Cuz I believe life imitates art
故事里的歌 旋律不停飘落
四周涌起着 一层层巧合
透过一个吻 感受你来过
赤着脚淌过 春天的河
就像是淌过 从前的我
原来每个梦 都是一首歌
裸露着的 舞动着的
被占有的 被忽略的
都在此刻 还给生活
别处的烟火 不停召唤我
渴望着线索 渴望着诱惑
自由的回声 藏在某个角落
青春的列车 呼啸而过
褪色的小说 重新复活
是谁的景色 是谁的过客
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感受什么 期待什么
都在此刻 交给生活
燃烧着的 凝固着的
被熄灭的 被融化的
都在此刻 还给生活

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

文/米拉·洛赫维茨卡娅,译/汪剑钊

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我平静地旅行。
你希望我会流泪?
我的诗行自信而优雅地发声,——
你再不会见到它们。

在我疼痛的灵魂中,没给梦留下位置,
没给快乐的希望留下位置。
我不相信,我不相信,犹如从前,
面对未来时日的晨曦。

还是那个我;但从今往后,尘世之路
虽然充满荆棘,却已被选定。
我的道路充满荆棘,迷失在荒漠,——
你不要在我的身后紧跟。

四周一片黑暗。遥远的光亮隐隐约约,
流浪的火星闪烁。
我将毁灭,即将毁灭——独自一个,
但不再是你的女奴。


关于作者
米拉·洛赫维茨卡娅(1869-1905),有“俄罗斯的萨福”之称。1896年,她出版了首本诗集,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诗歌奖。她在创作上深受费特、迈科夫等“纯艺术”诗派的影响,较多关注爱情、死亡、天空、星星、时间等永恒题材。1905年,再次获得普希金诗歌奖。她的创作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有较大的影响。她的名字在苏联时期一度被忽略,但近年获得了重视,甚至有学者认为,“恰恰是洛赫维茨卡娅,而不是阿赫玛托娃,教会了妇女们诉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