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爱情,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Marionette - Mzai
曲目:Love
专辑:Marionette
艺人:Mzai
年代:2011年

最好的爱情,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心情短语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

【文章】《最好的爱情,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

单恋了别人老婆一辈子的屠格涅夫,晚年说:“如果什么地方有个女人关心我回家吃饭,我情愿放弃我所有的天才及我所有的书籍。”

这话让人听起来心酸,可悲可叹的是,他直到晚年才悟出来。

跟屠格涅夫一样的,还有很多人,有男也有女,张爱玲就是一个。张爱玲一辈子写了那么多书,那么多爱恨离散,是因为她就是那样的经历经验,她写的其实都是自己,只是我们在她那里发现了伟大。

她笔下所有的字,都是血滴子,都是红豆熬成的思念的伤口,江山不幸诗家幸,情路不通文路通,她们是把人生爱恨百炼成钢,才结成让我们鉴照自明的文字。但如果能选择,我宁愿她不写出那些作品,也要让她们像芸芸人潮中的一介凡妇一样,浣纱洗衣,生儿养女,十指纤纤阳春水,做一个小女人,尝一尝寻常巷陌里相爱的滋味。

伟大是遥远的,是不贴身的,不可与之相亲,没有阳光划过皮肤的温暖和质地,也没有灶台前烟熏火燎的饭香和植物味。一个人跟一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是虚拟关系,所以才需要细节去支撑,需要家常去濡沫,如果虚拟之上再铺层阳春白雪,那只会是两只小白兔过家家。

贱的是,我喜欢的姑娘大多都是文艺女。譬如其中一位,我曾总结了她的特征:矛盾综合体,安妮宝贝控,古典控,旗袍控,旅行控,微信相册控,刷牙刷两遍,抑郁症患者,严重起床气,严重神经衰弱,肚皮舞初级狂热症,基本不做饭。这一位让我爱到不行的文艺女,生活中接触起来让我简直要抓狂,你往东,她去西;你吃稠,她喝稀;你吃醋,她不在乎,几乎事事你都不能如她的心、称她的意。

后来,我终于打掉牙齿和血吞,分就分吧。文艺有啥了不起,一样要吃喝拉撒。打那,我就暗暗发誓,再也不去找文艺女,伤不起呀!

我最向往的恋爱,不是乱世硝烟中的离散鸳鸯,也不是蓦然回首、惊鸿一瞥的电光石火,我不做张生,你也休要当莺莺;我不是董永,你也别七仙女下凡。如果可能,我宁愿做个三线小城的小户主,娶妻不用青梅竹马,只求投情合意,忙时同耕,闲来同游,即使粗茶淡饭也能炊烟不断,即使两相久坐不交一言,也能有心静观人世绵延。

这样的女人、这样的恋爱虽不文艺,然而真实安心,不会被虐。

曾经有个姑娘问我,要看什么书、电影才会对感情有所帮助?

我告诉她说:“如果想踏踏实实找个男人爱一场,过日子,就什么书都不要读,什么电影都不要看。”这话虽然不免极端,但今天我一样坚持当初的看法,谈恋爱、找男人,跟书和电影没关系,它们只会把你往真爱的反方向上拽,你按图索骥,到头来爱上的只是爱情。

以前的女孩子,读了三毛读琼瑶,枕头一天到晚都是湿的,现在的女孩子不大读这类纯爱的文艺腔了,这是对的。恋爱何必非要文艺?爱情的交给爱情,文艺的交给文艺,井水犯不着跟河水搅在一起。一对男女有一个文艺范儿,那恋爱就会缺少很多烟火气,如果双方都是文艺范儿,那恋爱就像三毛遇到了琼瑶,永远地凄凄惨惨戚戚下去。

谈恋爱不是为了文艺,不是为了浪漫,也不是为了伟大,更不是为了传千古,所以不要去学《乱世佳人》,也不要去学三毛和荷西,没有必要拔高自己,也没有必要弄得惊天动地,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证明,需要证明的感情都是有瑕疵的,是爱得还不够纯粹。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有一封王小波给李银河写的信,里面有一句话:“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王小波去世后,这封信传唱天下。

没有白头的爱情,才是最被大家顶礼膜拜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李隆基和杨玉环、沈复和陈芸、林觉民和陈意映、三毛和荷西……都是轰轰烈烈传千古。然而生死相隔的爱情是给大家看的,白头到老的爱情是过给自己的,我宁愿他们闾巷人家、生儿养女,也不要成全伟大。

文艺范儿的男女,对恋爱曾有一个比喻,说谈恋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得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这看似说得一番寒彻骨,其实却是抽刀断水、举杯消愁,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本来就糊涂。无论男女,要爱上对方,不要爱上爱情,弄混了主体只会迷惑自己。恋爱的时候,就应该回到简单的两个人,是鬼别装人,是货别装纯。如佛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你只需要依此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是红颜知己。

最好的爱情不用文艺,而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心底的悲欢冷暖,你知,他知,外人不需知,天地也不需知。真爱如禅,不可说,不需说,言语爱断,一说就错,更无需夸张感受去求证。(文/林东林)

13 条留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