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Here - Brian Mcfadden & Delta Goodrem

Brian Mcfadden
曲目:Almost Here
艺人:Brian Mcfadden & Delta Goodrem
专辑:Irish Son
介绍:
这是一首由一个音乐才子和一个音乐才女共同吟唱的动人情歌,这也是偶像天团 Westlife(西城男孩)一员的Brian McFadden单飞后与女友澳大利亚新生代女歌手Delta Goodrem的首次合作。Brian外型温文尔雅,是团员中最具贵族气质的金发男孩。然而坚强的演唱功力与独到的音乐想法,让他超越其它团员,率先单飞出辑——《Irish Son 爱尔兰之子》,一张充满音乐灵性并将Brian 的嗓音发挥至极的心血力作。 “Almost Here ”是此专辑中唯一一首合唱歌曲,描写情人分手的情歌,Brian 唱高潮后,Delta总是接得非常完美,Brian 成熟、略带沙哑的嗓音配上 Delta柔美、感伤的轻诉,一刚一柔的和谐组合,道出了恋人们细腻的爱情阵痛——你的爱,离我有多远?两人的合作迸发出别样绚丽的火花。(转)

320K MP3下载:地址1(百度音乐)

强烈推荐 Almost Here MV:

-----------------------------------------------------------------------------------------------

很多人做不好事,是因为舍不得自己

【继续毛路呵呵呵】挑人的时候眼睛尖点、长点心眼,选完了就别疑神疑鬼的了。看一个男人到底是不是真心,不要听他对你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为你做了什么,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在做。频繁赞美你,恭维你,却对你没有任何付出的男人,趁早让他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真正喜欢你的男人不会主动提出上床。你能看到他眼里满满都是欲望,但他还是憋着。因为真的喜欢你的人,相处初期他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闪失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当然,不提出上床的,不一定就是喜欢你,也有可能是人家根本没有兴趣。——毛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文章】《很多人做不好事,是因为舍不得自己》

我发布2014年2月份的总结,有人对于读28本书看47部影视视频表示惊讶,而对我来说,其实,还可以更多,只是,有时候,我不想让自己达到极限。

我从新加坡回来,抽时间做了一些在新加坡不方便做的事,比如看《来自星星的你》,我是一口气看完17集,基本上就是连续17个小时,因为我的时间很紧张,这个事情是当一件任务来完成,一般人看这部剧,只是把自己沉浸在剧情里就行了,我是带着问题看——这部剧为什么这样火?——我不只是感受,还在观察、分析,两只眼盯着屏幕,脑子里不断冒出问号和答案。看完之后,感觉累坏了,但是还有其他事情做,所以补了一下觉,又去做其他。除了电视本身,我还看了大量的分析,包括金秀贤的其他影视如《夺宝联盟》、《隐秘而伟大》(这部看了接近两遍)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星你的整体概念。

回国后有好几天都不出门,天冷、宅居是一个方面,另外就是因为太忙和专注,生活上容易产生疏忽,比如在超市买东西时会漏掉一些没装包里,第二天找东西才想起来。这是我能够接受的心不在焉,毕竟,几样东西又有多紧要?

很多有苦恼、向我寻求建议的人,却往往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心不在焉:不喜欢手里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想学习,但是下不了苦功,愿意认真地做事,但是又觉得被老板和客户剥削。

对这样的情况,我都拿不出好建议。因为,一个人可以自己不惜代价地付出,但如果劝别人这样做,别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行动上也难以做到。

我做项目,有时候自己花钱请同事吃饭,因为公司的报销制度规定不能超过某些限额。我加班加点熬夜,咳嗽一年多,项目成功了,名与利都和我无关,但是我仍然觉得欣慰,因为我的想法实现了。我前天同人交流,说到我的一家顾问企业,我都设想过,象我这样珍视自由不愿意全职上班的人,如果真的有必要,我愿意为项目牺牲自由一段时间,项目完成再身退。

(肯定的,有人看到这里,就会说:你这是自我标榜吧?)

我不善于和反弹性思维的人打交道,对我,那样做是我的本分,为什么?责任、使命感,就这么简单。我没有觉得,那个只是老板的事,我使八分力就行了,我的理解里,这是我的事,交给我,我就要做好,如果能够带来名利,那固然好,如果没有,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同样是收获。投入产出比固然是要衡量的事,但如果太看重这个,往往在开始就不会投入了。

问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事,没有明确的分野。

很多年前,我在银行,为了工作需要练习五笔字型,花了一整个月,每天苦练,痴迷到夜里做梦都在拆字,这个技能的练成,的确为我当时的工作带来便利(文档的整理、报表的质量、行内打字比赛第一名的荣耀),它也并没有因为我离开银行而消失,在我进入IT行业后,它仍然追随我,辅以我的思维速度,让我得以在论坛快速回贴、快速完成方案写作等,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听说哪家企业有特殊的技术,能够在员工离职后,追回一些技能,我一直感激中国银行,认为我是中行培养出来的,也是因为,中行为我付出了大量的培训和培养费用,而我能够回报的,就是在行里的时候,做优秀员工,出银行以后,回馈社会。

所以,我理解:这是我的事。我有时候只嫌自己接触的事太少,比如我在银行八年半,只做了半年出纳八年信贷,如果我能够选择,我会去多做一些业务比如信用卡等。当然这个教训我也吸取了,所以当我进入IT行业后,平均每二至三年换一个领域,由于用心,可以形成有效积累,没有浪费过任何的经历。

时至今日,虽然我自己会为某些事拼命,我并不赞成一味拼命,健康毕竟是重要的,但是舍不得自己,总把自己置身事外,用旁观者的冷静而非参与者的热忱来应对,也许我们会错过很多精彩,轻松,换来的是苍白。

我的观点始终没有变过:你有权选择你的人生,只是,不管结果是怎样都需要自己承担,少做无意义的提问,别人的建议再好,你不行动,也枉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别太多抱怨。(文/萧秋水)

3 条留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